本文由碧螺春、洞庭(山)碧螺春、苏州碧螺春、东山碧螺春、http://www.bilochun.com 编辑,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洞庭碧螺春是全国十大名茶,以其悠久历史、帝王传说、芽叶纤细、茶果间作、花果香味、品质优异等特色享誉海内外,品牌知名度相当高,市场潜力巨大。为保护洞庭碧螺春品牌,吴中区实施了洞庭碧螺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为提升品牌,区委区政府通过举办“洞庭碧螺春茶文化节”等形式大力开展了宣传和推介工作,不断推进洞庭碧螺春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洞庭碧螺春品牌知名度空前提升。近几年来,我区洞庭碧螺春产销两旺,销售价格直线上升。茶产业已逐渐成为东、西山茶农的支柱产业,茶叶收入已占据东、西山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
洞庭碧螺春种植于太湖洞庭东、西山果园之中,土壤肥沃、雨量充分、光照柔和,茶树长年受太湖雾气滋润,并饱吸四季花果之香,得天独厚的地理小环境,蕴育了洞庭碧螺春超凡脱俗的高雅品质,被誉为“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目前全区茶园面积25150亩,投产茶园23710亩,其中群体种茶树8000亩左右,全区果(林)茶间作茶园18000亩左右,成片平面开发茶园6000亩左右,无性系良种茶园5600亩左右。2005年全区茶叶总产达226吨,其中碧螺春产量为118.7吨,占总产的52.5%,茶叶总产值达10068.08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其中碧螺春产值为7971.4万元,占总产值的79.2%。
为了进一步提升洞庭碧螺春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树立洞庭碧螺春原产地域优良的产品形象和优异的品质特色,更好地强化我区洞庭碧螺春原产地保护,永续保持洞庭碧螺春茶产业的旺盛生命力,促进茶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切实加强洞庭碧螺春原产地茶叶生产的规范和管理,着力在“六个化”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速茶树良种化 名茶的基础是良种,碧螺春茶的鲜叶原料来自洞庭地方群体种,其中以“柳叶条”为代表的东、西山群体种茶树是吴中区的“特产”,是我区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宝贵资源,开发这些宝贵的稀缺资源,大有可为。因此必须加强原产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从中选育出生物学性状特别优秀的品种作为洞庭碧螺春茶的主导品种,通过无性繁育、良种圃建立、低位嫁接等办法,迅速提高良种茶园比重,建立起良种规模化、分布区域化的现代生态茶园。利用10-15年时间,将我区东、西山现有茶园全部改良成为原产、优质、小叶良种茶树。
(二)加快茶农知识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生产者的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加强茶农茶叶专业知识培训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将制定一系列茶农培训计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安排培训内容,确定培训形式,邀请国内茶叶专家前来传授茶叶专业技术,加强茶园管理、茶叶采制、良种繁育、肥药管理、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技术为主的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茶农的技术水平和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多种形式,把广大茶农培养成知识型茶农,为我区洞庭碧螺春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广生产标准化 2000年和2002年,我区分别制定了碧螺春茶省级和国家级生产系列标准,我们必须指导茶农在茶园建设、茶园管理、茶叶采制等方面严格按标准规范操作,特别是果林茶间作、肥料和农药管理,务必不折不扣执行。
1、大力提倡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大力提倡重施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大力提倡以氮肥为主,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相结合;大力提倡以根部施肥为主,根部施肥与叶面施肥相结合;大力提倡缓释肥为主,缓释肥与速效肥相结合,防止肥料流失污染环境。
2、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生态系中的生物多样性,发挥茶园的自然调控能力,维持自然天敌对害虫的生态控制能力,使生态系中的植物种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达到动态平衡,杜绝茶园病虫害的发生。严禁在茶树上使用禁用农药,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少量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植物农药。
3、果林茶间作是我区茶叶生产的一大特色,国内茶区都竞相仿效我区果林茶间作模式。我区果林茶间作模式能使茶树长期接受太阳漫射光的照射,使鲜叶氨基酸含量增加、多酚类氧化减少,茶树常年受太湖雾气滋润,并饱吸四季花果之香,从而蕴孕了洞庭碧螺春超凡脱俗的自然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果林茶间作、立体开发模式,果林覆盖率以25-35%为宜,坚决杜绝茶园平面成片开发。
(四)确保产品绿色化 茶园肥培管理措施和采摘加工技术必须实现绿色化,才能确保最终的茶叶产品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茶园生态环境建设,强化茶园肥药管理,着力建设碧螺春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针对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的不同标准要求,在东、西山不同环境条件的茶园建立相应的生产基地。对远离公路、村庄的深山坞果林间作茶园,可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象东山的槎湾村山坞、绿化村山坞,西山的涵村山坞、岭东山坞、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