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苏州碧螺春炒制工艺“人到中年”?

苏州碧螺春炒制工艺“人到中年”?

发表于:2009-02-28 发布人:洞庭山碧螺春网 来源:江南时报 阅读次数:

本文由碧螺春洞庭(山)碧螺春苏州碧螺春东山碧螺春http://www.bilochun.com 编辑,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3月4日,2007中国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节开幕。记者从开幕式上获悉,今年洞庭(山)碧螺春茶的产量又将有所突破。同时,为了提升洞庭(山)碧螺春茶的文化含量,碧螺春茶炒制工艺申报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然而,记者近日了解到,目前炒制碧螺春茶的师傅,年龄大部分已经步入中年,本地年轻人对此工艺的热情与每年增收的碧螺春茶并不成正比,炒茶技术人员的缺口已经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深思的问题。

消息传来,苏州吴中区各中小学校将此技艺带进课堂,将碧螺春采茶、炒茶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此,记者近日对碧螺春茶炒制工艺的传承进行了深入采访,探悉洞庭(山)碧螺春茶炒制工艺申遗的背后。

茶文化进入学校课堂

苏州是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但苏州的茶文化教学起步较晚。这是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三小学吴校长的感言。该校在2002年第一个“引进”茶文化实践课程,聘请了上海市茶叶协会的专家为学生讲述关于茶的学问。就在今年,吴中区教育部门将在该区各中小学校开出炒茶综合实践活动,有关媒体披露,原因是炒茶师傅短缺。

“当初开设茶文化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增长见识,而不是为了有意识地‘填补’炒茶师傅短缺的问题”,吴校长介绍,洞庭(山)碧螺春茶产自苏州,享誉中外。引进茶文化课程是想将茶叶这种原本生活边缘的文化,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艺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做为校本课程进行教学,从地产碧螺春茶讲起,由近及远地向学生讲述茶文化,以此增强学生对茶的感性认识。他介绍,碧螺春茶的炒制工艺是课程的一部分,学校除了讲述理论知识,还领学生前去东山的一些茶厂现场观摩,但亲手实践的机会很少。

据了解,碧螺春茶炒制分高温杀青、捻揉成型、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四道工序,在长达40分钟的高温炒作之后,色泽如春、卷曲似螺的碧螺春茶才算炒制完成。对此,吴校长提出,炒制工艺的实践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操作性不强。即使学校愿意投入绿芽和灶台,学生们也不能忍受长时间的高温,这些都需要有生活经验的成年人进行作业。

中年炒茶师傅的困扰

正值碧螺春开采、炒制的季节,市中心现炒现卖的碧螺春最能吸引过路人的眼球。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市中心商业区,现炒现卖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位姓李的师傅告诉记者,他现年47岁,已经有12年的炒茶经验,深谙炒茶之道。以前家里有过茶园,妻子负责采茶,他负责炒制。一采一炒,配合默契。本来想将自己的茶园交给儿子打理,但儿子常年在外工作,对于这个“事业”并不感兴趣。他对此无奈地表示理解,茶园并不大,不需要年轻人长期管理,忙于收获的时间也就1个月。为此,他尊重儿子的选择,转让了茶园,每年这个时候,他就被聘用到各个茶坊,一展炒茶的技艺。李师傅来自碧螺春茶叶产地东山,他的困扰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此,吴中区东山镇农林服务中心杨主任介绍,目前掌握精湛的碧螺春炒茶工艺的本地人,主要集中在40至50岁之间,年龄偏大的问题确实存在。据苏州市吴中区农林局林业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季小明介绍,苏州去年茶叶产量为271.6吨,洞庭(山)碧螺春茶的产量为128.2吨。由于近段时间温度上升比较均衡,将延长开采的季节,预计今年的产量又有所突破。

季小明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去年的碧螺春产量、20天的开采销售计算,这一旺季需要炒茶者至少4万。而目前登记在册的茶农数仅17500户,这些农户中每家基本有一个人掌握着炒茶的技艺。缺口显而易见。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日前,洞庭(山)碧螺春茶炒制工艺申遗计划提上议事日程。据了解,在国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榜上有名。目前吴中区文管会“民保办”针对碧螺春工艺的文字资料已经收集完毕。月底将会作为吴中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公布。

“短缺的问题肯定会有所改善。”木渎第三小学吴校长认为,市场需求会调整目前炒茶人员的年龄结构。随着原产地碧螺春茶的美誉度越来越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原产地碧螺春茶叶的投资上来,与此相关的炒茶技艺自然也会被推崇,从而能够传承下去。

对此,苏州市茶叶协会副会长陶怀望提出,要想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将现在茶农分散炒制集中起来,比如采取股份制合作社等,形成规模经营,既能统一碧螺春茶的品质,产生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茶农的积极性。因此,传统工艺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发展原产地碧螺春茶,才是最好的保护。

本报记者 戴洁 文/ 摄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时请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