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明代“吴门画派”与茶一

明代“吴门画派”与茶一

发表于:2011-06-01 发布人:洞庭山碧螺春网 来源:本站整理 阅读次数:

本文由碧螺春洞庭(山)碧螺春苏州碧螺春东山碧螺春http://www.bilochun.com 编辑,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在明代中叶,苏州吴中文坛群星璀璨,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名人文士,他们才艺双全,能诗擅画。其中尤以"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沈周、文徵明与同时在苏州的唐寅、仇英形成"吴门四家",或称"明四家"更为卓越,他们的绘画不仅享誉江南,成为明代画坛上的一支劲旅,而且,感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茶事活动和茶事创作乐此不疲,均以茶为题材,留下了大批珍贵画作。

明画家沈周与茶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称白石先生,长州人。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终生不仕。他诗宗白居易、苏轼,字仿黄庭坚,画法宗元诸家。他是明代中期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悠闲意趣。他对茗饮也是情有独钟,曾创作有《火龙烹茶》(见(《诸家藏画簿》卷七)、《会茗图》(见《自怡悦斋书画录》卷二)等以品茶为内容的作品。另外还撰有茶著《会茶篇》、《书茶别论后》的茶书,并留有大量茶诗,如《月夕汲虎丘第三泉煮茶坐松下清啜》等。

明书画家文徵明与茶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苏州府长州人,因祖籍在衡山,故号衡山居士,又号文林子。他多才多艺,性格倔强,因不结交官府,而九次应试都名落孙山。他是继沈周之后吴门派的领袖。他绘画,山水、人物、花卉等无一不精;于茶,煮茶论茗,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茶事、茶书、饮茶之法等探究不息。另外,他还撰有《龙茶录考》一文,是古代研究宋人蔡襄《茶录》最有价值的考证文章,对《茶录》的书法艺术、版本、写作时间等都作了深入的考证。经查,他撰写的诗中茶诗和叙及茶事的诗篇,现存有150多首。他为躲避宁王朱权之流的干扰,常沉湎于茶中,以致有些"入魔"。他对水的要求甚高,常派人进山汲取宝云寺水来烹茶,但又怕挑夫图省事,随意取水交差,于是,他就以"竹符"为信物,交给泉边寺中僧人,待接挑夫汲泉时,将竹符随水一起带回,即"竹符调水"(相传此法最先为宋代苏东坡所创)。

他现存以茶为题材的绘画,尚有《惠山茶会图》、《茶具十咏图》、《乔林煮茗图》、《品茶图》、《茶事图》等多幅,其中以《惠山茶会图》最为著名,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中内容是写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九日清明时节,文徵明与好友在无锡惠山二泉亭下,以茶会友的一段雅事。图中有七位人物,所绘人物神形各异,有的坐于泉井边,谈兴正浓;有的正从松下曲径缓步踱来。惠泉亭边早已置有汤瓶香茗,桌边有一人双手作揖,正在迎接友人的到来。他就是此次活动的东道主或发起人。惠山泉泉水清醇甘洌,极宜烹茶,自被唐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后,就声名不绝,被历代名人所倾心。如唐武宗时丞相李德裕"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 文徵明与他的好友也经常去惠山赏泉。

明画家文学家唐寅与茶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印章,苏州吴县(今吴中区)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举人会试时,牵涉科场舞弊案,下诏狱,谪为吏,耻不就。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险峻雄伟的大山,楼阁溪桥以及四时胜景等,也有描写亭榭园林、文人佚事生活的作品。图中所画主要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庭院书斋生活。图中人物动静相宜,画面层次分明,意境悠闲,诗画相称,表现了文人雅士借瀹茗追求一种闲适隐归的生活,也多少流露出唐寅遁迹山林的志趣。其中,以茶为题创作的作品有《卢仝煎茶图》、《煎茶图》、《斗茶图》、《烹茶图》、《煮茶图》、《事茗图》等。其茶画中,以《事茗图》最为著名,现藏故宫博物院。该画有自题诗款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下押"唐居士"、"吴趋"、"唐伯虎"三印。图前有文徵明隶书"事茗"二字。右上角有乾隆皇帝的诗书并跋一段,曰:"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炉瀹茗绿怀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常绿。甲戌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日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时请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