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碧螺春、洞庭(山)碧螺春、苏州碧螺春、东山碧螺春、http://www.bilochun.com 编辑,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新华报业网讯 吴中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在苏州独一无二。当地有“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四季不断鲜,一年十八熟”的说法,千年来占尽风光。然而,近年来,吴中的果品产业也面临着怎样合理兼顾洋品种和土品种的新课题。
日前在苏州市吴中区采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吴敬宇指着桌上一份厚厚的材料说:“柑橘占全区果品产量的三分之一多,每年有1000万担。去年,橘子滞销,橘农收入受到影响。今年始,我们决定对果品产业进行一次大调整。”
接轨市场,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在吴中的那份果品业调整报告中,这样一段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因地制宜选择位置有特点、相对能成片的区域,每年建设一至两个面积在200亩左右的种质资源核心保护区,逐步做到单个品种种质资源保护的全覆盖……”
“建设农产品种质资源核心保护区,意味着在引进外来优良品种的同时,我们不会完全淘汰当地水果品种,而是会对板栗、料红橘、大佛手白果、细蒂杨梅等吴中土生土长的品种进行保护。”吴敬宇说。
改良柑橘品种是此次吴中调整果品产业的重头戏。拿种植面积来说,柑橘种植面积被压缩,由现有的2.3万亩减少到2万亩左右。不过,在市场上倍受冷遇的“土品种”料红橘,并没有被全部砍掉,依然保存了200亩。“料红橘口味一般,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但它颜色正,挂在树上红红一大片,景观漂亮。如果把这种橘树都砍了,哪天我们需要再现这种景观,上哪找去?同样,虽然梅树效益低,一亩才几百元,但为了保护吴中特有的香雪海美景,我们依然保留了数千亩梅树。”区农办副主任赵静方说。
对“土品种”进行保护意义不仅在于美化环境。据吴中区创汇农业协会有关专家介绍,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地方种质资源是不可多得的特殊财富,对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地长期种植的‘土著’品种,从市场的角度看它们往往存在某些缺点,如低产、不抗病等等,但一个品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是培育优质、高效、低耗新品种和杂交优势利用良好的原始材料。例如,国际水稻所和我国的科研单位分别利用我国两个地方品种育出了一系列矮秆、高产水稻良种,为水稻矮化育种做出了贡献。”
在调整中不忘保护种质资源,是因为吴中曾有过深刻的教训。吴中区创汇农业协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例如,地方畜禽品种一般表现出生长速度慢、相对经济效益较低等缺陷,而那些外来品种生长速度快,养殖效益明显优于地方品种,养殖户纷纷改养外种或杂交品种。如太湖鹅,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市每年养殖量有500万至600万只,种鹅少说也有30万只。但是,由于太湖鹅生长慢,养殖周期长,养殖户纷纷引进四川的隆昌鹅进行杂交,可提前10至15天上市。这使得太湖鹅数量逐年锐减,种群曾一度濒临灭绝。后来,有关部门决定在吴中金庭镇建设太湖鹅保种场,才总算使太湖鹅避免了灭顶之灾。而原产于吴中的横泾猪,因保护不当,如今已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对碧螺春原产茶树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则让吴中人看到了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几年前,各种仿“碧螺春”充斥市场,同时,为了和外地茶争早上市,吴中有的茶农引入了外省的一些树种。为了保护“碧螺春”这一茶种,吴中区农林局选出了17株碧螺春良种茶树母本,当作命根子一般护理:制定专门的肥培管理措施、派专人长期高标准管护,还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责任状。同时,对茶农实施统一发放种苗。如今,“吴侬”牌碧螺春茶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特供产品。今年,吴中的碧螺春产值超亿元,茶农人均收入7000元。
“农产品结构需要调整,如我们2006年投产的250亩尧南葡萄,亩效益超万元,是高效农业的典型。但农产品结构调整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点经济效益,引进‘洋品种’的同时不能忘记对‘土品种’的保护。”吴敬宇说。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吴中,一个集生产示范、技术研发、观光休闲、加工流通、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6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规划中。届时,实现对“单个品种种质资源保护的全覆盖”将不再是梦想。